“红杉青翠常绿、生命力强,意味着永恒;它根植大地,头向苍天,绵延不断向上生长的态势正是我义无反顾办好企业的态度。”安徽红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法人高仰哲抬起头,望向办公楼外立幕墙,立面勾勒简洁的线条,呈现出的恰是一棵棵红杉,不枝不蔓,心无旁骛,直向天空。
红杉初建 构建制取新格局
1997年,大学刚毕业的高仰哲应聘到安徽技术应用研究所做化验工作。作为一名发酵工程专业的毕业生,每次研究所购进新设备,他都会主动摸索,并第一个去操作。勤于学习,勇于探索,刻苦研究是高仰哲的“明信片”,他凭借自身的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在化验分析岗位散发着光和热。“我还年轻,要不要去外面看看?”就在那么一瞬间,闯荡的念头像闪电一般窜过高仰哲脑海。果断递交辞职信,告别朝夕相处了五年的实验室,高仰哲于2003年至2015年间先后在上海、山西、河南多地从事生物制药工作。
“未知的人生充满魅力,看到身边朋友创业的经历让我深有共鸣。”高仰哲叙述道,“有了工程师和三五好友的支持,我毅然决定回宿州,考察筹建厂房。就这样,安徽红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在2015年正式落户,我也开始了一段新的创业旅程。”
高仰哲在公司创建之初便深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道理。当时,国内市场上非天然氨基酸的制取普遍采用化学法。作为原料之一的D—半胱氨酸只能从日本进口,每公斤价格高达四五千元。化学法制取除了成本高的弊端以外,污染性极强。高仰哲思索:“难道除了化学制取氨基酸,就没有其他途径了吗?”
雷厉风行是高仰哲一贯的作风。“不管能不能成功,先试试再说!”通过查阅国内外资料,高仰哲发现,一些生物酶不仅性质温和,且专一性强易降解,是制取非天然氨基酸的极佳原料。“基因工程在国内外有广泛的研究基础,很多国家也有相关实验,于是我们就有了生物酶制取氨基酸的想法。”高仰哲和他的团队从酶库里选择合适的酶进行片段截取并对大肠杆菌进行基因改造,将片段接入大肠杆菌。经过成百上千次的试验,生物酶法制取非天然氨基酸取得了成功。“新技术问世后,D—半胱氨酸的价格大大降低,目前只卖到每公斤200元。”高仰哲言语间带着些骄傲。在高仰哲看来,通过生物酶合成新药所需的中间体,不但应用范围广,而且解决医药发展和生态矛盾,对环境负面影响较小。“生物法制取已经走向未来的制造业,有了技术傍身,尽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公司依然能长足发展。”高仰哲说道。
突如其来 机遇与挑战并存
对于高仰哲和公司来说,新冠疫情带来了机遇和挑战。“疫情最严重的时候,公司员工吃住在公司。订单多、员工少是最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抢抓订单,高仰哲带领公司管理层奔赴一线,加班加点抢时间,埋头苦干赶进度。苦心人,天不负,努力的汗水终究会让成功之花开放。公司与辉瑞医药等企业共签订3亿元订单,一年的试生产期产值高达1.32亿元。
“那段时间的确很难熬,部分员工居家隔离,生产线人手不够,万幸的是我们挺过来了。”看似云淡风轻,实则过程中的痛苦只有高仰哲自知。如今的红杉生物医药已然是一家集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生物医药公司,公司也凭借过硬的实力先后通过“高新技术企业”“安徽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认定。截至目前已被授权20项发明专利、8项实用型新型专利,已受理发明专利49项。
科研创新是一场没有尽头的赛跑,高仰哲的脚步也没有放缓,合成L-正缬氨酸的方法、4-氨基-2-环戊烯-1-甲醇盐酸盐的制备方法、一种生产L-叔亮氨酸的反应釜……红杉生物医药专利墙上展示着公司勤耕奋进的成果,“没有创新的坚守是死守。”高仰哲的一句话道出红杉公司科研的方向。
彼此连接 红杉方能屹立不倒
“每月最后一个星期五是红杉生物医药特设的‘红杉日’,这一天员工不需要工作,而是以做公益的方式回馈社会。”高仰哲介绍, “‘红杉日’当天会组织员工前往烈士陵园祭扫、去特殊学校陪着小朋友做游戏、前往荒山植树……有时候也会举办一些小活动,譬如套圈、台球等。”在高仰哲看来,通过举办一些活动,也增强了公司非科研人员的参与感。
记者在红杉医药展示厅看到,众多证书、奖牌旁摆放着一幅精心装裱的剪纸。“喜鹊登梅寓意着好运登门、福气将至。”据红杉医药人力资源主管王天娇介绍,这幅剪纸是特殊学校孩子制作送给他们的“高叔叔”的。公司起名叫红杉,本意就是希望团队内部相互扶持,彼此奉献,共同成长。正像一棵棵红杉树根交互在一起,紧密相连形成一片根网。除非狂风暴雨大到足以掀起整块地皮,否则没有一棵红杉会倒。在“红杉日”举办的“悦享红杉”主题活动,跨接员工与员工之间、员工与企业之间、企业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实现员工幸福、企业健康、社会和谐的愿景。
未来五年,高仰哲有个“小目标”,让安徽红杉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成立3 2分公司。“二期年产1000吨生化法手性医药中间体及原料药生产项目已于2022年10月签约入园,项目总投资2.2亿元,建成后每年可新增3.5亿元销售收入。”高仰哲眼神坚毅说道。
(来源 拂晓报)